故障1 关于接近开关做原点开关的问题
故障现象:立式淬火机床配用三菱E60系统,原点开关选用接近开关。客户反映:原点经常出现漂移,错位率达到25%,错位最大达到25mm。
发生时段:设备交付使用3月后。
现场观察:现场工作环境恶劣,弥漫油雾水汽,该接近开关有油污。将接近开关擦干净后又可以正常回原点,但后来又多次出现故障。
处置:用机械式开关替换掉接近开关后故障消除。
结论:不宜选用接近开关做原点开关。
故障2 机床运行一段时间后,不能回到原点位置
故障现象:数控焊接机配三菱E60系统。第一次故障为编码器被强电通过地线进人后烧坏。更换编码器后,系统报警消除。
第二次故障:客户报告系统中A轴为旋转轴,运行加工程序80-100次后,发现加工位置有5°
-6°的偏移。分析与判断:加工位置出现偏差有可能是机械和数控系统两方面的原因。
(1)“反向间隙”会引起一定的误差。
为此做了如下实验:编制程序;令A轴反复进行正转10°-反转1°运行200次后,用千分表测量,有1°的误差。对反向间隙进行补偿后,继续运行上述程序,误差消除,重复精度好。
而且对于旋转轴而言,反复机械正转-反转运行,其误差只有一个齿轮间隙。所以“反向间隙”不是主要影响因素。
(2)继续运行加工程序:正转365°-反转5°;运行120次后,执行“回原点”动作。观察到机械原点位置偏移5°,但数控系统未有报警。
初步判断是机械系统有滑动,造成了位置丢失。
(3)将伺服电动机卸下,直接在电动机轴上标定原点位置。然后运行。加工程序运行100次,执行回原点操作,观察到原点无规则漂移,且相差很大。CNC系统无报警。
现在可以判断问题出在数控系统上。由于该系统曾经受到强电袭击,可能对系统其他部件造成损害。于是进行了下列处置:
(1)更换伺服驱动器,故障依然。
(2)更换编码器及编码器电缆,故障依然。
(3)更换控制器,故障依然。
至此,硬件部分已经更换完毕。证明不是硬件的问题。
是参数问题吗?但该机床未发生故障前已经正常运行3个月,发生故障后也未做任何参数修改。如果硬件也无问题,参数也无问题。那是什么问题引起了“原点丢失系统也不报警”呢?看来解决问题还必须从与“原点及定位的参数”及相关的硬件分析:
(1)硬件最主要是编码器及编码器电缆,但编码器及电缆都已经更换两套。可以排除其影响。
(2)数控系统未报警,可以认为硬件没有问题。
(3)CNC与原点和定位有关的参数如下:#2049—绝对原点的设置方法;#2218—螺距;#2201电动机侧齿轮比;#2202—机械侧齿轮比;#1003指令单位。仔细检查以上参数,除“齿轮比”参数较大,其余都正常。
该系统齿轮比参数#2201=10,#2202=4644,经计算也仍然在许可范围内。虽然三菱的参数设置说明希望都在1 - 30内设置,但也提出了满足“电子齿轮比”要求的“减速比”计算方法:列出了#2201,#2202的计算公式,按此公式计算后,该参数值也在范围内。况且,同样参数已经在系统上运行了3个月。
为了解决问题,做了如下测试:
①设#2201=1,#2202=1,相当于直接连接。反复执行回原点动作,均能够准确回原点。难道是这个参数在起作用吗?
②将原#2201二10,#2202二4644进行简化:#2201= 5 , #2202 = 2322,执行回原点动作仍然发生紊乱;看来这个参数确实有影响。
③设参数#2201=1, #2202 = 464。反复执行回原点,每次都能准确回原点。
装机后运行正常加工程序,无误差无报警,故障排除。
通过这一故障的排除,总结经验如下:
(1)在排除故障前,必须充分听取操作及维修人员的反映,让其把故障介绍清楚,但也须注意有些操作人员为脱卸责任避重就轻地反映情况。如本例中维修人员就没有直接反映地线及短路的情况。
(2)接地是三菱CNC必须严格执行的规范。检查电柜的接地是检查和排除故障的第一步。
(3)经过强电的袭击,数控系统的功能会受到损坏,会产生一些隐形故障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排除。
共 2页- 第1页:
- 第2页:
我们公司主营柔性振动盘、柔性供料器、非标自动化设备、柔性振动盘、柔性生产线、柔性自动上料系统、并联机器人摆盘机、视觉自动分拣设备、柔性上料工作站、视觉检测机等业务,厂家直营,支持定制,免费获取全套方案。
本文来源于互联网,我们本着传播知识、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,为网友免费提供,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,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,本站将立即删除。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,以便我们及时纠正。